‘创心之路’创业数据研究报告(第二期)现场演讲实录
发布时间:2016-12-01 

由华东科技传媒、上海创业力评鉴中心及同济大学联合主办的“上海创业地图APP‘Upday’发布会暨‘创心之路’创业数据研究报告“于11月18日在全球创业周期间顺利召开。

继2015年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EFG)及上海创业力评鉴中心发布“创心之路”第一季研究成果之后,今年在“华东科技”杂志社支持下继续扩大数据采集力度,发布“创心之路”第二季数据研究成果,其中包括科技创业、投资分布、团队特点、创业融资、大学生创业等部分精华分享。

 

本次研究由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马小峰、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助理教授周照博士带队,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EFG)主办,上海创业力评鉴中心实施,在主管部门和各个社会机构支持下,共获得7000+创业者数据。

以下为现场演讲实录:

马小峰:

 

我现在主要是侧重做金融科技这方面的,就是负责同济金融科技的,我们从去年开始做创业,我是2008年回到国内,第一份工作也是创业,做一家公司做了三年,跟一个法国公司合作,这三年感觉到创业是非常艰辛的,最大的感觉就是特别孤单。做了三年以后,做的还可以,法国公司说还可以,然后他们就在上海成立分公司,第二年我就决定做自主知识产权的,2012年上海讲创业的要么就是非常的大咖,另外就是一些做创业研究的,主要是从理论上出发。我想我也创过业,我们就开始做创心之路,我们主要是帮大家思考在每个阶段需要什么样的资源,每个阶段需要怎么走,这是每个创业者都经历过的困惑。通过这几年的实施,同济金融科技在国内做的还可以,我们最近也帮助两家企业拿到了千万级的融资。在这个过程当中体会到非常快乐的感觉,真正帮助企业成长。这也是为什么我作为一个做大数据,做金融科技的信息老师,会花很多时间去参与创业研究的背景。

 

今天我的这个报告主要是分几个部分,我们历时八九个月,调研了7000多家企业,来做一些分析,但是我们这个报告还有很多信息,因为时间原因,今天不会完全发布,只是发布一些内容给大家共享。我们的逻辑,第一,谁在创业?他们在创什么业?跟全球比起来,上海创业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还有什么可以提高的?另外一个就是我强调的,我个人做东西的时候非常看重的就是到底能够发掘什么东西,对科技创业企业成长有帮助,今天我们在一个小时之内会介绍这些部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员工在每个阶段,比如说创业一年、创业两年、创业三年,最佳的人员匹配是什么样的?2008年我们在做的时候就发现在不同的行业,每家企业在不同的阶段都是不一样的,是先解决营销还是先解决研发,基于这个方面我们做一些分析。还有创业团队,刚开始出来,提出一个想法的时候,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来帮我们。我们在做的过程当中,是给股权还是给期权,还是给他提升德威治,还是给他一些好的项目机会,哪些对初创型企业是有效的?还有融资,我们做过公司的都知道,做到一定阶段,投融资的就过来了,选择什么样的融资方式,什么样的投资方对我们感兴趣,是我们要选择财务投资还是产业投资,选择什么样的产业投资等等。这是每个创业者都要面对的问题。最后一个就是创业者教育,他的受教育程度和他创业表现的态势有什么关系?

 

谁在创业?我们在调研7000到10000家的创业机构中发现,21%的创业者是出生在上海的,剩下还是江苏出生的人在上海创业的比例最高,接下来是浙江、安徽在上海创业的比例也是比较高的。各个年龄段,哪个年龄段的人创业比较多一些?实际上是跟行业区分的,我们在互联网行业,70后创业的话,实际上没有人投资你了,因为你已经过了最新的互联网模式创新的阶段。从我们的调研报告也发现,移动互联网创业的平均年龄是最低的,在35-36岁之间。但是对一些需要跟行业紧密结合的,技术门槛比较高的行业,创业者的年龄还是比互联网创业的平均年龄大一些。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这三个领域平均的创业年龄都是超过40岁,这些行业都需要对技术和行业的积累一定的时间,所以这个年龄段的人创业比例偏高一点。性别,男性创业者和女性创业者并没有太多显著的变化,男性在每个行业的创业平均年龄比女性稍微年长一点,只有在科技服务业里头女性创业的年龄比男性的平均年龄大,所以还是跟性别的特点有一定的关系。

 

大学生创业,因为我们的项目也得到了大创中心的支持,大学生创业在传统观念上,同济出来的同学成功的创业,亿万富翁,很多都是当初学习一般的同学。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跟十年前不太一样,在大创基金资助的项目里头,反而是学习成绩比较好的,所谓的学霸的创业激情最高,创业比例最大。而且他们的理由基本上不是为了生存,而是更多地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像金融科技,金融科技创业者几乎都是80到90后这帮人,因为大家很多都是技术极客,再配一些产业资源。尤其在行业变化非常快的阶段,一些极客,一些学霸,他们想创业并不是为了解决工作需求,而更多的是为了实现个人的理想,寻求更大的个人发展。

 

第一部分就是关于统计数据的一些描述,第二部分我们描述一下我们到底在做什么?我们在上海、在全国的一些热点行业在做什么?我们在7000多家企业里头发现大多数还是做电子信息的,电子信息超过60%,包括互联网,因为根据不同的数据分类,有些数据是把电子信息和互联网分开,有些是互联网包括在信息里面的。电子信息明显的居于非常主导的地位,接下来的技术包括新材料、新能源、环境、现代农业都有少量的涉足。目前的创业还是以技术和互联网创新模式为主。

 

在数据当中,对比了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区域,杨浦、浦东、闵行,创业企业的类型可以看出细微的差别,大体的趋势还是一样的,做电子信息和做互联网的还是占据绝大部分,闵行是因为有制造业比较强的基础,制造业占的比较多,杨浦区像复旦、同济、上财,相对来说制造业少一点,主要在其他的,尤其是物联网、电子信息方面结合高校的优势来做一些事情。各个区在创业类型企业上

有细微的差别

 

2015-2016年上海VC投资行业分布和全国VC投资行业分布,欧美地区有非常大的特性,比如说做生物医药的,像慕尼黑主要做航天航空,网络安全。但是在中国还是各个区、各个省侧重什么热就做什么,这是中国下一步发展,会把各个区域的特性提炼出来,在这个特性范围内创业,打造创业生态系统,是下一步发展的方向。上海和全国比起来基本都一样,唯一的区别就是上海多了一块,投资与资产管理创业,全国投资和资产管理比较少,更多的是在电子方面取代了上海的投资和资产管理。

 

对创新企业的期望,大家都认为期望是很大的,早期就像区块链和科技金融这一块拿到的投资是比较高,到后期达到泡沫的时候期望就幻灭了,拿了第一轮,第二轮希望有些可见的营业收入或者商业模式能够更清晰。为什么说90%以上的企业拿到A轮,拿不到B轮,就是这个道理。到达低谷之后有些有实力的企业还是一直坚持的,可以达到企业的收入和回报,但是现实的状态比期望值要低很多,每一个高科技企业都会经历这个曲线。在早期,我们基本上没有企业,可能这些企业都在硅谷,在剑桥,在慕尼黑,在上海看不到,最多的是泡沫期的最顶峰,在泡沫的上升期也是有个别的产业,更多的是互联网走向理性的区域,更多的企业分布在这个阶段。不光是上海,中国在这个方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举例子说明,区块链研究的时候,我们从2013年开始做,到目前为止,2016年上半年中国只有两所高校在做。但是今年11月份开始,复旦、交大都开始做了,至于为什么开始做了,我们接下来可以单独探讨。

第二部分,上海包括全国的企业到底在做什么。第三部分讲一些具体的细节,跟科技企业成长相关的东西,企业成长需要考虑什么问题?会碰到什么问题?今天这些数据是非常有意思的,我自己看了分析以后就会觉得哦,原来是这样子,原来我们不觉得是这样子的,所以数据非常有意思。科技创业企业成长与员工配置的问题,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阶段研发人员需要多少,这是一个实际的问题,成功企业是多少,失败企业是多少,有100万预算是雇三个营销人员还是雇三个研发人员?每个企业都会碰到这样的决策问题。我们找了几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行业来分析一下,第一个行业比较热,60%以上做的都是互联网相关的行业,在初创期,产业标准的定位五年之内的企业叫做初创期,成立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所有的企业调研,获得过机构投资的企业比例是什么样的?在全样本里头发现,因为互联网要设计产品和产品路线等等,所以在初创期公司比较小的时候,研发人员占的比例是比较多的,随着企业年限的成长,会越来越少,但是很奇怪第五年会起来一点,这个我也解释不了,但是数据是这样的。得到过机构投资的互联网企业研发人员是逐年减少的,互联网是模式创新,所以后期的时候,成功的互联网企业会投入大量的营销和业务人员。核心产品,像百度还是以前的核心产品,更多的是有限的迭代和更新,没有推出更多的核心产品,所以研发人员占的比例逐渐减少,当企业快速成长以后反而更多投入业务和营销。

 

 

第二个很有意思的是,电子信息类的企业。还有一个跟互联网企业不一样的是,一般企业研发投入,我们可以说它是成功的,因为它得到了投资资本,在成立两到三年的时候,研发人员急剧增长,四年、五年,研发人员一直还是保持很强的增长,因为它的规模在增长。为什么搞这种电子信息的和互联网不一样?我把我个人思考的结果跟大家分享一下,不一定对,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解读,从我个人的解读来说,因为电子信息处在一个超级曲线的阶段,大家都知道摩尔定律,它的技术研发需要不断地推出新产品,比如搞芯片的、电子的、通讯的公司,大家发现我们一直在不断地研发新产品,因为你不研发就淘汰了。研发人员还是一直保持在非常高的比例上,不会因为企业规模增大而减少研发人员。很好的一个例子就是华为,华为对研发的投入每年是一直在增长的。如何在电子新兴行业保持竞争力,持续性投入研发是一个必备的条件。

 

第三个,我们看先进的制造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互联网、电子信息和先进制造。我们发现,成功的企业在三四年中研发的投入一直在增长,但是五年以后开始降低研发,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我们对比一下为什么电子信息和制造业不一样?因为制造业技术的迭代和更新的周期比电子信息要长,而且制造业有产品,可以占到规模的市场,所以这个时候当它拿到的规模,已经占据了一定的市场,没有像电子信息那种持续研发、投入新产品那么大的压力,制造技术的迭代周期比电子信息要长很多。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成功的制造业企业在达到一定规模,市场占到一定份额的时候,它的研发投入增长会比互联网和电子信息行业降低很多,比如说汽车行业或者是装备行业,它的一些发展独特性。这是我们选的几个代表性的行业,三个行业,我是什么样的创业者?我做什么样的创业?我应该往哪个方向分配?我们今天发布的是对研发人员的研究,如果我们再去挖掘营销人员的案例,又会看到另外一个有意思的图形。

 

接下来看看科创企业的团队,我们会问企业几个问题,你把核心团队按重要性往下排,核心团队一、二、三、四主要是从哪儿来的?核心团队一主要是来自于原来志同道合的同事。第二是熟人、同学,第三个就是以前创业之前不认识的,别人介绍的。核心成员二最重要的还是同事,但是不认识的人占的比例略有提高。核心团队三、核心团队四,你可以不认识他,是否是核心的重要点就是你没有必要以前对他有非常大的了解,仅仅因为技能上的互补。核心团队一和核心团队二主要是以我们熟悉的人为主,我们想创业还是找熟悉的人。

激励,什么样的激励有效?我们分了三种,第一种是培训,个人职业规划很好的培训,培训与发展,或者是选拔与晋升,就是给你总监比较重要的位置,第三个就是激励,股权期权的激励。员工对企业创新发展贡献最大的还是给员工更好的培训与发展机会,能更促进员工积极地投入企业的发展。第二选拔与晋升,反而承诺性的激励,比如说期权多少,股权多少,因为你初创企业就这么大,大家都是很现实的,这种作用反而是最小的。

 

 

第二个是绩效,他的表现,就是从所谓的看得见的盈利回报方面来说,培训和发展还是最主要的,激励占到第二,尤其是对于一些营销人员给他物质上的激励更重要,第三是选拔与晋升。对科创企业,要吸引人的话,还是给他职业规划、职业发展的机会更重要。

 

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要跟别人竞争,要达到非常快速的上升,企业都需要融资,但是好企业都碰到过这种问题:融什么样的资?创业企业喜欢什么样的企业?我们部分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我们分为财务投资和产业投资,第一张表是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领域,拿到过投资的企业一般在什么阶段拿到投资,还是成立两到三年,拿到的投资最大,为什么?我们做过企业的都知道,三年是创业的死亡谷。非官方数据,三年能爬出来的企业从比例来说肯定是个位数的,当时我们在中关村可以看到,能生存三年以上的企业超过8%。除非它有特别好的判断力,在早期它会投,否则它会第二年、第三年投,这个时候好的企业和一般的平庸的企业,在发展的速度上会体现出巨大的区别。因为三年以后你就得不到最好的机会了,三年之后也体现不出来高速成长期了,所以两到三年是投资把握机会的热点时间。

 

棕色的是代表产业投资,深蓝色代表财务投资,在互联网领域财务投资还是略占上风,比产业投资多一些,所以市场上经常可以看到曝出来的新闻,大多数都是财务投资曝出来的。互联网行业早期还是以财务投资为主。对于其它的行业,电子信息行业也是两三年是一个投资高峰期,通过这个大家可以看到,在电子信息行业和行业结合的话,产业投资占的比例大了很多。如果我们再看生物医药,它的周期稍微长一点,投资周期还是三年到四年的区域,它的产业投资占据比较主导的地位,远远比财务投资多,另外企业更青睐产业投资,带来的市场,互补的资源更多。先进制造也是一样,因为制造业的产品周期也稍微长一点,在第二年到第六年都有较大的投资机会,基本是产业投资占主导地位。

从这里对比一下,对不同的行业,互联网信息、制造、生物医药,以及在融资的时候,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什么样的融资?是立马给我们带来市场?是带来项目还是带来金钱?创业者如果能达到这个阶段,都要思考这个问题。

 

另外一个就是通过数据,创业经验跟获得财务投资是有帮助的,创业经验多一点,但是这个还是有错估,有行业经验、高管经验、创业制度,去年我们在解读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创业经验,创业次数,有些人一次就能成功,有些人创业十次都不能成功,所以创业的次数并不能完全说明创业成功的概率,但是有一定的帮助,今年我们的数据验证了去年的结果。哪些行业对创业经验更重?哪些行业对创业经验不重?互联网行业对创业经验看的并不是很重,更看重的是你的想法和你的模式,还有资金力,科技服务要有很多配套的资源和关系,科技服务对创业经验是最重要的。先进制造、电子信息,互联网反而是最不看重创业经历的。

 

另外一个就是留学,现在很多地方欢迎留学生创业,留学生创业对吸引投资也是有一定的帮助,在人们心目中这个行业,中国跟国外还是有一些差距的行业,你可能机会更多。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发现,如果你是搞生物医药的,你拿到的投融资远远比搞本土的创业者要高一些,但是如果是互联网行业就不一定比本土创业者更容易拿到投资。所以做海归或者高管是否能帮助拿到投资,还是要根据行业来理解是否容易拿到投资。创业经历对拿投资从总体来说是没有多大区别的。海外留学不同于团队创新,海外留学经历获得产业投资是有显著性关系的,海外回来做生物制药,你拿到投融资的机率多一点,但是在拿到行业投资和产业投资的时候,电子信息行业是有显著关系,互联网行业是没有显著关系。

 

最后一个就是创业者教育,以前我们都说受教育时间越长,创业的成功概率越低亿这是可以理解的,像大学老师都比较保守,我们考虑比较严谨,严谨对创业可能也是一个负面的影响。但是我们这次数据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我的理念还是要分行业,不能笼统地说。如果分行业的话,比如说搞先进制造,肯定是要相关行业,在这个行业做很多年,有一定的知识的。还是要看你的专业性对你的创业有没有帮助。而且受教育程度越高,对你企业创业性的发展是有正面影响的。如果说你做的是材料、生物医药的创业,读到博士和读到硕士肯定比你读到专科或者本科,对企业和产品的定位以及创新性的开拓有更多的知识储备。我们的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果你是一个技术含量比较高的行业,学历是有一定的作用。如果你做一个生物医药,学历比较高,你又是这个行业海归留学,这两点一加,可能一个海归在国外一个医药企业做了几年回来拿到的投融资远远比本土的企业拿到投融资的概率大,但是这不是绝对的。

 

谢谢大家,今天因为时间原因,我们就把1/3的内容跟大家共享一下,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私下联系我们。谢谢!

 

© 2014 stefg.org.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证070362号

Powered by Weicheng